历史上无数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遇危不惊才是领导者该有的风度。
倘若遇危而不知所措,头脑发胀,不但想不出应急的好主意,反而会忙中添乱,祸又生祸。
只有做好准备,估计到危机的可能性,才可能在危机一旦降临时不惊慌失措;只有镇静地对待危机,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头脑中的智慧,迅速找出应变对策,化险为夷,一招致胜。

临危不惧
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这是发生在1995年一个早春清晨的事情。
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电视台记者赶赴当地进行现场报道。
报道指出了受灾民众缺乏饮用水、食物、住处、洗浴设施等生活物资的窘迫状况,也严厉批评了政府的失职。
电视屏幕上,现场记者用控诉的口吻,略带夸张地报道着受灾民众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之处,以及对出现这些状况后的不满的态度,画面呈现出向观众们控诉的姿态。
但是,最引起我注意的,是镜头中一位厂房尽毁的鞋子加工厂老板说的话。
现场记者和受灾民众都是向观众描述着自己目前生活中的各种不便,但这位工厂老板说: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如果对未来还能有所期待,那么我们就能克服目前的种种困境。”
作为受灾民众,无论救援物资来得多快,如果对今后的生活失去希望的话,那么目前所面对的困境就丝毫不会改善。
这番话对我有很深的触动。
处乱不惊
优秀领导者的必备条件
什么是领导力?
领导力是随着状况的不同和下属的期待而做出调整的。面对处在生活条件极为艰难的灾区,并且不知明天会怎样的灾民,和面对报道这一情况的新闻媒体,或者在客厅书房收看新闻的观众,显然是要发挥不同的领导力的。
但是,无论身处怎样的状况,领导者必须为下属展示勃勃生机、令人斗志昂扬的光明前景,给予他们未来的目标。
如果没能激起下属的积极性,那么他们是不会努力工作的。
他们所期待的,不是眼前的生活,而是未来的生活状态。
工厂经营者能否打起精神,重新站起来?是否能在震后工厂的废雄上,重新建起崭新的厂房?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履行行政手续?即使处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也希望能够找到重新振作起来的方向。
作为领导者,此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营造能够令人积极向上的氛围。

任何时候
都不要轻易辜负他人的期待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上任的第一天,为什么无数民众顶着0℃以下的严寒聚集到广场上?
这些不惧严寒的民众就是希望奥巴马总统能够为他们指明未来的方向,给处于寒潮之下的美国寻找新的希望。
但是,美国的调查机构称,这位美国总统在进入第二任期后期的时候,超过他的前任小布什成为美国历任总统中最不受欢迎的一位。
民众对他的评价是:对内,在与美国议会的交涉中毫无力度;对外,走着弱势外交的路线,没有建立起美国的大国威信。
对于期待着为美国树立强国形象的美国人来说,奥巴马在领导力方面还是很欠缺的。
作为政治家,能够长期保持强大的形象,发挥卓越的领导力,并得到国民们的支持,绝非易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鸠山内阁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执政权,这和奥巴马当时的情况很相似。
在这一年的8月30日第45届众议院总选举中,民主党赢得了接近众议院席位三分之二的308个席位,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而背负国民殷切期望的,正是鸠山由纪夫首相。告别了自民党的官僚主导的政治局面,奉行“后官僚·政治主导”理念的民主党,给了日本国民耳目一新的感觉。
谁知,以高支持率开启政治生涯的鸠山内阁,不久就在政权运营中遇到了困难,还发生了金钱丑闻事件。
次年6月上旬,上任仅仅266天的鸠山首相下台,这代表着终结了自民觉长期一党执政的局面。
众望所归的鸩山内阁执政不足九个月就下台,这实在是谁也没有预想到的。
以上两人都曾发表振奋人心的就职演讲,美国和日本的国民都希望他们能够带领国家摆脱寒潮的困扰走上改革创新之路。
但是鸠山由纪夫作为一国的领袖还没来得及施展其卓越的领导力就下台了,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