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当上管理者,就能过上“有钱有闲”的潇洒生活了,谁想到管理之路如此难走?
70%以上的新任经理人,上任6个月后仍难以胜任管理岗位。
有一句话:管理是一门艺术,但其实,管理更是一门技术!
绝大多数人,在管理上,都是靠自己摸爬滚打,走坑无数,才总结出少许的管理技能。即便这样,每天依然糟心事不断,备受煎熬。
6月7日,卓越经理人1902班毕业典礼在财智管理学院隆重举行。来自江西各地市企业的40多位中层管理干部集体毕业。
一年的收获积淀,学员们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以下是四位优秀论文获得者代表的精彩分享,如何高效管理、如何提升领导力,在其中一定有迹可循!
在工作中,大多数的管理者长期坚持的错误认知:向上负责,向下管理。
由于工作中的加薪、培训、晋升等机会都与直接领导息息相关下,于是,在日常工作中就会不自觉地畏上,简单粗暴的传达指令,未经深入思考的贯彻执行,以上级的期望值为工作依据。
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忽略掉执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是延缓甚至是阻滞了目标的达成。
这种思维定式,导致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出现既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正确的做事”,也不能像一名卓越的领导者一样,“做正确的事情”。

主题:《浅谈管理者向上管理的思考》
分享人:邱英华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所说:“工作想要卓有成效,下属发现并发挥上司的长处是关键。”
“向上管理”,是能与上级站在同一战线,拥有同一视野,为他的目标和绩效而努力。
只要做好这一点,你的价值自然不彰自显!
想要有效的解决问题,在职场如鱼得水,就必须获得资源,信息和视野。
陈春花老师曾说:你的绩效70%不决定你的绩效,而是由你领导的绩效决定!
不要害怕“向上管理”会得罪人,真正得罪人,是你辜负了他人的期望和信任。
在企业管理中,沟通无处不在。良好沟通力是达成共识、团队协作的第一步。
然而,管理者在进行沟通时,还是会陷入沟通的僵局。
管理者与下属之间沟通时,遇到意见不合,管理者大肆叫嚣、拍桌子是常有的事。

主题《运用“ORID”深度汇谈,以沟通为纽带,重新激活员工工作激情》
分享人:姚一心
是管理者对下属本人有意见吗?
不一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时此景,管理者本人因无力调节而产生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
而且沟通之所以失败,在于无法控制情绪。
卓越经理人《上下级沟通》课程中的“深度汇谈”概念中提到过:在失败的沟通中,真正扮演角色的是情绪,而非事实。
姚一心同学,多次跟问题下属沟通时,都采用了深度汇谈。效果非常明显,帮下属多一个排解负面情绪的通道,并且快速的激活点亮员工。
深度汇谈”ORID的核心:
1)表达真实感受
2)在内心创造沉静的聆听环境
3)以自己和他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表达意见
4)尊重他人—给予不同的人发表意见的空间
看似简单四句话,但是一般管理者却很难容易办到。
这意味着他们善于倾听,富有同情心,并且通常会把员工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他们用心聆听,让人们感到被倾听,不感到被孤立或被隔离。
当你观察运转良好的工作团队或者非常有效率的部门,你通常会发现组织架构的顶端有一个领导者,他似乎能凭直觉理解如何与人交谈,并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
古人云: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一语道破激励的重要作用。
大战前,干部要进行战前动员,这就是典型的激励方式。
做企业也是如此,员工也需要激励。
方式灵活,行之有效的激励,一可以鼓舞士气,二可以激发潜能。
那么,到底如何激励,哪些方面需要激励?那么,针对于国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又该如何激励?
姚同学结合授课老师所讲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来探寻员工动机培养。
一、管理界神器——马斯洛需求激励工具
激励的最根本因素,是动机。
针对于国企员工来说,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如何激励相对来说比较安定的员工,并让其创造非凡价值呢?
领导者首先要了解员工的内心需求:谁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强?谁有领导大家的想法?谁需要领导的肯定?针对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手段。

主题《谈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惰性”趋向与“动机”培养》
分享人:万琳娜
可以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角度去展开:
尊重需要的存在,使员工更加关心成就、名誉、声望和晋升机会,而这一切都是别人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得到尊重的最佳表现和有利证明。
企业做的更多是不断挖掘和激发员工潜力,帮助员工不断成长,授权、委派富有挑战性和符合员工特质的工作,发挥员工的能力和专长,不断创造价值并达到自我实现,使员工成为最好的自己。
针对于民企缺乏激励的规范措施,激励的针对性不强,员工倦怠,该如何处理呢?黄克诚同学结合所学所悟,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多元化激励体系
第一,激励类别多种。激励不应该仅有金钱,还应该包括荣誉、晋升以及一些成长机会。
第二,激励覆盖多人。公司可设定一定形式的奖励,能覆盖到大部分员工。
第三,激励设置多场景。公司可根据不同的业务形态,按照完成的工作任务的不同,设置不同场景进行激励,努力做到精准激励。
二、“胜任力”模式,构建科学的薪酬激励体系
借助“胜任力”模型,使员工在工作业绩、职业胜任力、工作态度、服务品质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得以量化。
同时,公司还应根据考核结果及员工能力的现状,对现有薪酬结构进行调整,使员工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当中。
主题《浅谈A物流公司员工激励体系优化》
分享人:黄克诚
物质激励依据的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制度,非物质激励来自于管理者的领导力。
制度的衡量标准是科学与理性;而领导力的衡量标准是人性与艺术。
伟大的领导者都是激励大师,更关注人和人性,能够持续地影响其追随者;而平庸的管理者更多的是眼中有事,目中无人,最后变成了“伟大的个体户”。
一年的学习沉淀,学员们已经将八位实战派老师的管理精髓逐一收入囊中。才有了以上对于管理的深刻见解。

财智管理学院院长余欣永 致辞
财智管理学院余院长在毕业典礼上,表达了对学员们的真诚祝福和殷切希望。并强调学习管理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企业内外的各种变化,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屹立在沙滩上!
毕业典礼照片集锦

优秀论文获得者
一等奖:黄克诚
二等奖:姚一心、梁娓
三等奖:邱英华、万琳娜、辛琳、吕惠娟

优秀学员:
陶夏艳、胡德生、谭磊、唐赛兵、张路凯
结业证颁发顺序不分先后





老子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相信每一位学员,定能将管理新知变成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学以致用、知行并用,不断实现领导力的跃升和超越,让领导力超越预期,从而带领团队无往不胜!
祝福学员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6月13-14日,卓越经理人高级研修班2001期将在财智管理学院盛大开学。
期待您的加入!
报名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