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0817851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观点 > 白岩松:中国人还是“饿”点好!

白岩松:中国人还是“饿”点好!

时间:2019-01-24     阅读次数:26145



50多年前,粮票的有效期按月计算,有位同学月末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有一两粮票没用,飞奔出去到处找吃的,顺利花出后,才心满意足地接着洗衣服。


30多年前,很多人总是吃不饱饭,为了不饿只好减少运动。但是,他们却愿意在生活费40元、一份宫保肉丁0.35元的时候,花5.5买元音乐磁带听;在工资仅有120元的时候,花198元买经典专辑;在得知书籍出版的第1时间,冲进风雪去买书。


再看现在,我们不再挨饿,不再受冻,有足够的钱去买书、听音乐,但学习的脚步却停下了。我们满足于通过手机获取大量免费的“知识”,再也感受不到饥饿。


怎样才能重新找回30年前的学习和生活激情?不妨先从恢复饥饿感开始,且听白岩松讲一讲。



文 | 白岩松

编辑 | 瞭望智库、三师姐

本文节选自优酷问答节目《对白》中白岩松的讲话



01

回不去的

中国人普遍挨饿的70年代


对于很多人来说,至大的问题不是饿,是饱。但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曾经面对的至大问题,是饿。因此阴影拉得很长,直到今天似乎还有。

1978年我10岁,第1次来北京,改革开放的元年,我们的首都什么样子?

就是住哪呢?住澡堂子。你马上想到,你们家没钱,我们家当然没钱,你们家也没钱。

没钱不是至大的问题,问题是几乎没有服务业。游客在增长,怎么解决住的问题?北京开动脑筋,那时遍地澡堂子,营业到晚上9点后,住客进去住,我妈进了女宾部,我跟我哥进了男宾部。第二天早晨7、8点,澡堂子要开业了,我们就被撵出去了。

这是住。

接下来是吃,那才是印象至深的,每一个能吃饭的地方,饭点都要排队。每一个吃饭的人后面,都站两三个人。有等待吃饭的人,还有乞丐。

我亲眼见到那个时候的乞丐,一旦前面谁吃完了有剩,冲那个盘子或碗里吐一口痰,它就不归其他的乞丐,这是1978年的北京。

后来碰到陈佩斯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太棒了,“咱们这一两代人,减肥太难了。”为什么?看不得剩饭,只要剩就吃掉。

其实我也非常同情各位,做50后、60后的孩子是很不容易的。因为50后、60后的妈,饿过,所以都是以期待和绝不放过的眼神在看着你吃饭。我要代表我们50后和60后的父母们,向你们艰难的减肥事业说一声对不起。





02

两个“饿”的故事


我的老学长杨正泉讲过一个更“饿”的故事。他是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第1届毕业生,后来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台长。

他讲,在至惨的日子里头,也就是1959年、1960年、1961年那会儿,有一天晚上十点来钟,他正在洗裤子,突然摸出兜里有一两粮票。当时二话没有,把洗了一半的裤子往水池里一扔,穿上衣服就冲进北京的寒夜。

为什么“二话没有”呢?当时是月底至后一天,如果这一两粮票不用,过期作废。那时广播学院还在城里,在今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附近。他拿着粮票四处找,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卖烧饼的,把粮票花出去了,烧饼当场吃完,心满意足,回去继续洗裤子。



我也有类似的记忆。

1989年我大学毕业后,去房山周口店——也就是北京猿人的发源地——锻炼整整一年。那一年,至深刻的记忆就是饿。

原来我们一到晚上就要运动,周口店也有乒乓球台子,但那时不敢运动,为什么?每天下午五点多钟,晚餐是永远不变的一盘炒疙瘩,吃完,七点钟就开始饿。如果打乒乓球,六点半就得饿,晚上都睡不着。所以我们后来就停止了运动,至多打打牌。

有人问,没钱吗?倒是有点儿钱,那时候开工资了。那为什么不去买东西呢?周口店一过晚上六点,周围没有任何小卖部还在营业。那时我每周都要回一趟广播学院。坐长途车从周口店出发,经过N个小时,才到北京六里桥的长途汽车站。我下车第1件事就是,在旁边的小卖部买一根巨大的香肠,站在那儿吃完,然后倒车回学校。

不过,很多美好的记忆,也因饥饿而来。

比如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到北京的郊区做社会调查,中午没吃饭,赶回学校的时候,已经下午三点了。其中一位女同学说,去我们宿舍吧。然后她违规用电炉子给我们煮了一锅方便面。只不过比平常的方便面多放了一根香肠、一点蔬菜,结果成了我印象中的超级美味。

很多年后,每次聚会,我都要提起那一碗面。



威猛乐队成员1985年来华演出登上长城



03

精神更饿


刚才说的是物质的饿,精神更饿。

刚才说的是物质的饿,物质再饿,努努力,还能吃饱,但精神的饿,是真没粮食。

我们经历了精神食粮至贵的时代,贵到什么程度?

1985年我到北京上大学,那年10月,我在王府井买到了上大学之后的第1盒磁带——头一年英国威猛乐队到北京来演出的磁带。当时封面上翻译的是“英国瓦姆电子乐团”,多土啊。

这盒磁带多少钱呢?5.5元。5.5元是什么概念?1985年,我一个月的生活费40元,北京广播学院食堂一份宫保肉丁是0.35元。

还有更贵的。平克·弗洛伊德的《月之侧面》,一张伟大的专辑,一张在流行音乐排行榜上停留时间至长的专辑。1992年,我在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买了这张CD。

多少钱呢?198元。198元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大约120-150元。想想看,谁现在会用自己一个月工资再拐一个很大的弯儿的价钱,去买一张CD?

再说一本书,房龙的《宽容》。这是我生命中特别温暖的一个回忆。


在一个冬天的周日,一周里的休息日,天气很冷。由于太冷,我龟缩在宿舍上铺看书。突然一个同学跑进来,“太牛了!我买到了房龙的《宽容》!”

这本书出了?我居然都没接话,直接从上铺下来,穿上鞋穿上衣服,夺门而出,杀进风雪之中,坐公共汽车从广播学院到红庙,公共汽车站旁边有一个书店,买完《宽容》这本书,我抱着回到了宿舍。为什么不接话呢?我觉得耽误时间。这就是那个时候的饥渴。

饥渴有没有好处?有。

因为它让你真的善待食物,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那些磁带,我听了多少遍啊!乐趣也就来了。



04

恢复饥饿感


我们再回到“肚子的问题”。

上海一位95岁老医学专家,公布了一组数据,高胆固醇所致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2012年、2013年、2014年咱们由原来的低,逐渐跟欧美并行,现在咱们高于欧美了。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他去美国开会,拿出中国人的血脂和胆固醇等等检验数据,美国专家说,你们拿的是假数据,人不可能这么低。一转眼我们现在成了这个世界上,快是至高的了。

老先生在岁末年关公布数据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不亚于这个世界会好吗?他说此时的中国人是不是吃的太好了?

我们经过40年艰苦不懈,经过一代又一代母亲殷切的目光,终于把自己吃成了全世界糖尿病大国、高血压大国、高血脂大国。所以现在要提,管住嘴,迈开腿,也就说我们才走了这么短的路程,就已经把自己吃过了,慢性病在快速发展。

所以,我提出一个概念,叫“恢复饥饿感”。

很多人说,现在的东西太难吃了,不如小时候。我说,人真健忘啊,可能的确有一些东西不如小时候好吃,但如果大多数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只是因为不饿了。饥饿是美食至棒的调料。

慈禧觉得至好吃的是什么?小窝头。那是在她逃难的路上吃到的,好不容易饿了一回,有小窝头后觉得那是人间美味。有个老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也是皇上在逃难的时候,别人给他弄了一个乱炖,吃完了,美。当了皇帝之后,还回头找,必须原汁原味。可是真做出“原汁原味”给他一吃,没法下咽,因为此时他不饿了。

精神也同样如此。

一转眼,我们的精神食粮已从“至贵”变成了免费。当时贵到什么地步呢?1989年买一台至流行的平面直角牡丹牌彩电,当时卖2480,得用多长时间?我们算过帐,一个月省20块工资,一年240,11年买得起这一台电视。


当时1985年我离开家乡上大学的那一天,我们家新买的电视,在我出发前一个小时送进了屋,没来得及拆包,我只能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因为没有打开这个箱子,一个学期之后,放寒假回家,我特意跟我们家的电视机合了个影。我不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否还会跟自己家的电视机合影。那是1986年的春节,一台20寸的电视。



05

免费的才是至贵的


是什么拿走了你的大量时间?

与精神有关的产品,价格大范围下降,更多的时候是免费的。现在人人都有手机,相当多的精神产品,都是从手机上来的。但是以我对别人和对自己的观察,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免费的东西才是至贵的,因为它拿走了你的时间,却并不一定很快地提升你。

大家会有一种错觉:通过手机可以获取无数知识。

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已经是标配,只要手指头稍微灵活一点,想知道什么都能知道什么。问题在于知识不等于智慧,当每天的免费拿走了你大量时间的时候,它变成了至贵的东西。

老师越来越难当,因为老师刚讲到3,底下的学生百度到8了。你怎么讲?知识已经是种标配,只要手指稍微灵活一点儿,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问题在于你可以知其然,但是往往不知其所以然。

知识不等于智慧。当免费的“知识”拿走你大量时间的时候,它变成了至贵的东西。

你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实际却在原地踏步,依然在十字路口。

你要沿着每一条路,十字路口的每一条路去走,可能都能到达一个不错的远方,但是你满足于不饿和眼前有无数的美味,反而哪儿也去不了。

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恐怕要从真正的饥饿感开始。所以,恢复饥饿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06

缺陷与完美


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毁一个人至好的方式,就是让他求完美和达到极限。

改革开放40年,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有缺陷吗?有啊。还不少。

1988年价格闯关,没成。

90年代那时候流行读书无用论,很多孩子没能好好读书。

进入新千年有缺陷吗?多了。比如说道德赤字人性逆差,这两年我们发现所有人越来越在意公德。很好,因为过去只在意的是个人的德行。


正是因为有这些缺陷,面对难题并不断提升它,我们才靠近完美。改革开放40年,已经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当中,改革时间持续至长的一次了,它还要继续向前走。

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小了我的长相,我的声音,我的超越了50岁就变得那么白的头发,都是我的缺陷。但它何尝不是我此时至好的状态?也就是完美的一部分。

我们再去说,很多人怀旧,说现在道德水平远远不如50年代。50年代多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多新鲜,那个时候偷什么去?路不拾遗,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根本没什么可捡的。

张中行老先生在《顺生论》里头写了一句话,不要去相信人心不古,人心没古过。哪朝哪代,都有那朝那代的问题。没缺陷的完美,那是幻象。

如果大家关注一点历史的话,就会看到哪朝哪代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生活同样如此,按了葫芦起了瓢。

我们从小到大,父母和家长以及社会环境对我们的教育,非常不科学。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是给我们的教育,都是要追求完美,稍有缺陷就急。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不珍惜。对不拥有的格外较劲,必须全得到。

可能吗?完美是绝境,我发明了一个准则叫90%准则。什么叫90%准则?

举个例子,努力达到一件事情功能的90%,没那么难,要付出更大代价的是追求至后那10%的极限。


1998年1月,《东方之子》栏目组在郊区开会。我买了一辆新车富康,16万,全下来奔20万去了。兴奋,我们组内的人都兴奋。那天晚上在空旷的郊区,试驾的时候,我们挤进了七个人还是八个人。

我后来又陆续更新车,车也越来越贵,但是再没找到当初那一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所以它制止了我继续向前的探索,到了90%的功能就收手。我明白车就是工具,是运载你的。

超级感谢自己的90%准则,打一开始我就明白了缺陷和完美之间的关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比如做节目,我做了30年新闻,25年电视,不一定至高分很高,但几乎没有至低分。

如果按另一种中国成功学的角度来说,你应该去追求极限,干吗到了90%你就不努了,你要再努。冯友兰先生说过一句话,诗歌是这个世界上至不科学的东西。但是一点不妨碍诗歌跟科学并驾齐驱。

我们总说诗与远方,我觉得做新闻也好,文学创作也好,有极限吗?一到追求所谓极限,把每一个细节都填补明白,可能就变成了机械。表面上完美了,格局变小了,感染力也就消失了。

当你接受了缺陷和完美的关系之后,是对自己的一种解放。但这不是一种自我放弃,我还有一个90分的原则呢。只是要解决他俩之间的关系,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在我25岁那一年,正好是现在我人生的对折,1993年,我看到曾国藩在50岁左右时,悟出了一个大道理,他的书房起名求缺厅,就是主动求缺陷。




这很逗吧,为什么要主动求缺陷?因为老先生在50岁的时候,发现人生至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当花没有全开的时候,是一朵花至漂亮的时候。当月没有全圆的时候,是它至有希望的时候。

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如果一开始还是一种对缺陷的解释的话,后来会变成你主动的一种态度,我永远不会让自己花全开月全圆。


尾声


还记得开头咱们说的2018年是1901年以来,至差的一个经济年份吗?93%都是负收益,摩根斯坦利说,你无处可躲,除了现金全在下跌。

在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投资获益的时代,应该投资自己。投资自己才是一个只会上升,绝不贬值,至一本万利的事。起码读书是我见过至便宜的、收益至大的自我投资。

经常有人说,世界那么大,跟你没什么关系。但是世界好和不好,是由你身边的人决定的,更是由你自己怎么想来决定的。

你怎么样去投资自己?你是否经常跟自己的内心去交流?

让自己内心变成一个更好的世界,世界会因此变得好一点。

冬天就要过去了,春天当然会到来。但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和一个伟大的个体,是懂得在冬天里播种的。就像很多年前的西南联大,不就是在冬天里播种吗?40年前中国的改革不就是在冬天里播种吗?

从某种角度来说,青春也是冬天。虽然它有着春天的灿烂,但是你开始播种了吗?你开始投资自己了吗?不在冬天里播种,很难在春天里有好故事。

所以在结束的时候,送给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尤其送给每一个年轻的朋友一句话:Keep calm,move on(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伦敦奥运会满大街全是这句话,茶叶罐上,马克杯上,T恤上,招贴画上,到处都是。

同仁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每天轰炸伦敦,虽然丘吉尔率领英国人在抵抗,但是他们也做好了被占领的准备。一旦被德国人占领了,怎么办?该给这个国家的每个人一个怎样的提示、提醒或者共识?


当我听完这个故事,热泪盈眶。今天的中国人也应该如此,改革了这么多年,我们遇到了这么多的挑战。

这个“保持冷静继续前行”,送给每一个年轻人,和每一个焦虑或平静的中国人。

送给这个国家: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至后送给你们一首老歌,1984年,刚才我收藏的磁带《眼之魅》里头,有一首歌叫《等到明年这一天》。



每一个人能不能跟自己相约,到明年这一天,你对自己的投资收益如何?

你是不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即使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是不是也坚守住了,没让自己变得更坏?

期待明年的这一天,您个人投资收益满满。


上一篇:金一南2小时震撼演讲:跟共产党学创业!(如何打造一支有血性的队伍)

下一篇:李嘉诚退休后发声:房子买了自己住没问题,但千万不要炒,因为…